又到一年高考时。

自己坐在考场里的情景仿若昨天,仔细算算已经过去四年。时间就是这样快。而诡异的是,高考制度,1977年才恢复,创立的时间更久远,历经40年依旧存在,并且看来不可动摇。

40年呵,足够让一个青年头上长出白发,让一代人在等待和遗憾中离开人世。更不要说40年来中国日新月异,沧海桑田。想想吧,还有多少40年前,1977年的政策还存在?票证早已进入了博物馆,工作不再包分配,大学开始收费,就连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放开……

 

稍有常识的人就可以看出,1977年和2017年的中国有巨大的变化,甚至难以置信。那么,可以把40年前的制度照搬到现在吗? 2017年可以再实行票证制度吗?显然荒唐。那为什么还有人认为一个40年前的高考制度更适合中国?

显而易见,高校统招考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。确定招生计划,按照分数招生,固定专业,国家出资培养,统一分配工作。如今,这一套流程已经缺失,读大学不再免费,大学毕业生不再具有“干部”身份,不再全部分配进入体制内工作。原本的环已经断裂,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可以分配,必须进入市场求职。招生制度却依旧照计划经济来,就像是:一只脚已经在河对岸,另一只还在河这边。如此撕裂,导致的恶果是:大学生就业困难,每一年都是“最难就业季”。

更加让人遗憾的是,高考的试卷也在一步步完善中陷入死胡同:考纲确定,题目圈定,标准化试题让考试的可变性极低。题目的数量被确定,甚至于第几道题是什么题型,考察什么知识点都被确定。某一年稍微出题难或者简单一点就会哀鸿遍野,叫苦连天。如此少的变化,让考试变成了竞技体育,用单调的训练方法刷题目就可以达成。超级中学包揽一省绝大多数北大清华乃至重点大学的名额,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努力结合就可批量生产高分考生。而超级中学大多位于省城或者大城市,考上重点大学的农村考生越来越低。

当然,最让我关注的一个事实是,近年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,甚至可以说断崖式下降。 10年前,2007年,北京市有1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,而2017年只剩下6万。不否认现一世代比上一世代的净人数因出生率而减少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:更多人选择用脚投高考制度的反对票。

中国人没有选票,于是他们只能用脚投票。对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家庭来说,他们不相信中国教育,不相信高考制度,于是他们把子女送出国。与上一代人不同,大多数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并不希望子女留在国外,而是回国工作。这样看,送子女出国的目的,就是为了绕开中国的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。出国费用不是小数目,尤其对于工薪家庭,甚至卖房子送子女出国。可见家长对于中国教育和高考制度不信任和失望到了何等程度!

 

如此骂声汹涌下,高考依旧岿然不动。这在中国不是偶然现象,在经历了上世纪无数折腾之后,国人对于稳定有超乎寻常地执迷。乃至于中国许多事情都是如此:明知道现行制度有极大的弊病,但是改革的阻力极大,谁也不愿意迈出雷池一步。

只是,历史会不断向前,甚至未来现代化速度还会加速。早就被国人用脚投票否决的高考制度,迟早也会像科举制度一样,被放进博物馆。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,也许就在下一个世代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